【邁特創新基地參訪|走進台灣最大新創實證場域──硬體創業的最後一哩路】
在面對智慧製造、永續科技與供應鏈重組的全球挑戰中,邁特創新基地(Mighty Net)作為全台最具規模的硬體新創實證場域,致力於協助創業團隊跨越從構想驗證到量產交付的產業門檻,打造具備高度可靠度與市場潛力的解決方案。7 月 22 日,SIC 永續影響力投資很榮幸前往邁特創新基地參訪交流,並邀請執行長戴憶帆 Ray 深入分享他對硬體創業挑戰的洞察與邁特所建構的生態策略,引領天使投資人們了解這座基地如何成為新創落地前最關鍵的「最後一哩路」加速器!
▍從製造代工到硬體加速:邁特的角色轉型
邁特電子創立於 1986 年,擁有橫跨台灣與中國的四大生產基地,累積超過 35 年的電子製造服務(EMS)與 ODM 經驗,長年為 Acer、D-Link、Ubiquiti 等國際大廠提供高品質、全流程解決方案。隨著硬體創業浪潮興起,創業團隊在設計打樣、測試驗證、法規認證與供應鏈整合等階段普遍面臨落地困難。
Ray 指出,雖然台灣具備強大的製造能力與工程技術底蘊,但對硬體新創而言,真正的挑戰在於「如何串接出一條可行的供應鏈協作路徑,將想法轉化為可以交付的產品」。正因如此,邁特於 2016 年創立邁特創新基地 Mighty Net,並於 2021 年啟用佔地 3,000 坪的智慧工廠,結合自動化 SMT 產線、研發實驗室與永續能源設施,建構一個支持硬體創業全流程的加速平台與實證場域。
▍從研發到可靠度驗證的全鏈路支援
Ray 強調,硬體創業的成功絕非僅靠技術實力,而是仰賴完整的系統性支持與跨域整合能力。邁特的加速服務涵蓋:
從研發、試產、量產到可靠度驗證的完整流程,協助團隊有效推進產品成熟化
MightyLink 平台整合模組化硬體與驅動開發資源,加速技術實作與驗證效率
串連產學研、法人、投資單位的協作網絡,打造具可擴張性的創業生態系
迄今,邁特已成功協助超過 150 間新創團隊實現產品落地,橫跨美國、日本、德國、新加坡等 13 個國家,應用範疇涵蓋 AIoT、智慧工廠、醫療科技與農業科技等關鍵領域。
▍作為實證場域的基礎建設與應用情境
本次參訪過程中,Ray 詳細介紹了邁特如何透過場域建設與系統整合,打造可支援新創進行 POC 的完整環境:
|基礎建設|
網路通訊: 包含 Wi-Fi 6、LoRa 等多元通訊協定,確保新創方案的即時傳輸與部署彈性。
3D SLAM 建模與數位孿生: 將廠內空間轉化為可視化、可操作的數位模型,用以遠距導覽、環境感測與產線管理。
AI 應用串接: 將感測數據與機器學習演算法整合,落實於實際場域中。
|三大應用情境|
影像瑕疵檢測: 協助新創開發針對製程或成品進行即時影像辨識與缺陷偵測。
人因工程分析: 分析操作人員行為數據,優化作業流程與職安設計。
智慧決策輔助: 透過 AI 演算協助判斷製造或維運決策,提升整體營運效率。
這些技術不僅加速新創進行場域測試,更有助於提前對接潛在 B2B 客戶需求,縮短產品上市時間。
▍台灣的硬體創業環境:挑戰與機會
Ray 坦言,相較於軟體,硬體新創面臨的風險與成本更高、發展週期更長。從構想到量產平均需耗時 4~9 個月,且必須同時掌握設計、打樣、認證、法規、製造等多重挑戰。為降低新創的入場門檻,邁特特別採用「彈性分段收費」與「模組化協作」的模式,讓團隊能循序漸進地完成驗證與擴張。
Ray 也指出,與深圳相比,台灣具備兩大關鍵優勢:
無防火牆與 VPN 限制,IoT 與雲端應用開發更為順暢
供應商品質穩定,較容易建立互信且長期的合作關係
尤其在後疫情時代與地緣政治變化下,全球對「非紅色供應鏈」的需求逐漸升高,也讓台灣再次成為國際硬體創新的可信據點。
▍觀察與啟發
新創的成功不僅仰賴技術,更在於能否落地與成功商業化
在評估新創團隊時,需同時審視三個面向:「商業模式是否具可行性、技術能否實現、產品是否具備明確市場需求」,才能真正走得遠、走得穩。
創投角色正從出資者轉為協作者
Mighty Net 長期與創投機構與天使俱樂部建立緊密合作關係,讓新創在不同階段即能獲得市場驗證、技術顧問與潛在投資回饋,提升前期決策品質與發展動能。
硬體創業需要的是完整生態系,而非零散資源
台灣不僅擁有優秀的製造實力,也具備豐富的系統整合經驗。若能進一步整合設計、製造、法規、行銷等跨域夥伴,有望複製更多具國際競爭力與市場潛力的創業團隊。
▍結語:創新基地,也是一座創業者的橋
硬體創業不只是設計與製造的挑戰,更是供應鏈協作與市場連結的修煉。邁特創新基地正是一座橋,串連起資源、技術、空間與人,陪伴新創團隊從 0 到 1,再走到 100。此次參訪讓我們看見台灣不僅具備製造的韌性,更蘊藏創新的動能。未來,SIC 也將持續鏈結像邁特這樣的優質平台夥伴,打造能承接創業夢想、支撐實踐落地的永續創新基地,為更多早期創業者照亮前行的道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