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視角下的影響力經濟建構:來自 34 國的趨勢洞察與挑戰
隨著全球資本市場日益重視永續與社會價值,影響力經濟(impact economy)的發展已成為攸關國家發展戰略與金融體系重塑的核心課題。Global Steering Group for Impact Investment(GSG)近期所發布的《Impact Economies: Tractions and Trends》報告,彙整了 34 個成員國和地區的最新進展,從政策、資金、企業生態系、度量工具等四大構面提供全球趨勢洞察。
▍政策驅動:國家層級策略與法規制度化的進程加速
GSG 報告顯示,已有 20 個國家和地區將影響力投資納入其國家政策或發展計畫中。例如英國的「社會投資稅務優惠」(Social Investment Tax Relief)、加拿大的「社會金融基金」,以及韓國於近年成立、推動跨部會協作的「G7 Korea Impact Alliance」 。值得注意的是,影響力導向的公共採購(impact-oriented procurement)也日漸受到各國政府的關注。如日本與墨西哥均已將「社會價值/影響力」納入政府採購的評分指標,以強化公部門的影響力槓桿效應。然而,許多國家仍面臨跨部會協調不足、預算支援有限等挑戰,尤其在南半球的新興市場中,如何將影響力經濟融入整體的經濟政策藍圖,仍有待深化協作。
▍資金生態:本土資本動能成長,混合融資機制嶄露頭角
全球影響力投資網絡 GIIN 2024 年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,全球影響力投資的管理資產規模已上升至 1.57 兆美元,相較 2019 年年均複合成長率達 21%。GSG 報告也指出,越來越多國家開始透過主權基金、國家開發銀行或地方金融機構投入影響力導向資金。
巴西發展銀行(BNDES)旗下的創投臂膀 BNDESPAR 成立了專門的影響力投資基金,而 BNDES 自身也在籌組混合金融基金,以公私協力的方式為社會企業發展提供資本。
韓國透過整合 Impact Alliance、韓國產業銀行(KDB)等資源,建構在地化的資金流通管道。一方面由政策性資金設定基金中的基金,引導民間 VC 成立影響力基金;另一方面推動國營及民營銀行發行社會債券,擴大市場的資金來源。
印度國家基礎設施投資基金(NIIF)近年則與英國合作發起綠色成長股權基金(GGEF),採用創新混合融資架構,投資於印度的再生能源、電子交通、能源效率等氣候與包容性成長領域項目。
整體來看,儘管全球影響力資金生態系的資金流呈現擴張趨勢,資本仍集中於少數成熟市場與科技領域,新興經濟體在風險資本的可近性與多元性仍受限。因此,GSG 報告也建議應鼓勵跨國基金合作、推動在地基金會成為資金中介平台。
▍企業角色:從利他轉向雙軌創新模式
GSG 報告指出,在 34 個觀察國中,有 70% 國家其社會企業生態系持續壯大。企業在影響力經濟中的角色也從「公益補充」邁向「價值共創」,許多創業者開始採用雙重底線(double bottom line)或三重底線模式,在追求財務績效的同時,也將社會影響視為衡量成功的關鍵指標,在氣候科技、健康照護、教育平權與數位普惠等領域尤為明顯。值得關注的案例包括:
肯亞推動「last mile delivery」物流解決方案,以改善農村衛生與醫療可及性。
芬蘭政府與社會創新企業共同開發移民整合方案,透過社會影響債券、教育科技等工具,提升移民的就業率與加速社會融合。
然而,生態系的成長也伴隨著亟待克服的難題--許多社會企業或影響力新創在進入主流資本市場時,常因缺乏財務規模或影響力證明,難以吸引風險投資人。因此,推動「影響力就緒」(impact readiness)培育計畫,協助企業兼顧財務健全與社會影響力,將是另一重要議題。
▍度量工具與標準:標準化與數據透明性成為主戰場
衡量與報告是影響力經濟中建立信任與比較基礎的關鍵環節。GSG 報告顯示,超過 60% 的成員國家開始推動本土化的 ESG 或 impact measurement 準則,例如:
法國在 2021 年推出「IMPACT.gouv.fr」數據平臺,要求企業自願揭露關鍵非財務指標,並計畫逐步與歐盟永續報告規範接軌。
澳洲建立了影響力管理框架(Impact Management Framework),為當地投資者和企業提供一套衡量社會環境影響的方法論指引。
台灣金管會自 2022 年起也推動永續揭露規範,要求資本額達一定門檻的上市櫃公司逐年擴大 ESG 資訊揭露範圍,並宣示將與 TCFD(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)及 IFRS 永續揭露準則接軌。
指標機構如 IFRS ISSB、Impact Management Project(IMP)以及 SDG Impact Standards 也陸續與在地指標對接,嘗試降低投資人與企業的標準落差。除了需面臨中小型企業 ESG 資料揭露能力不足、影響力數據成本過高、以及全球多元標準下的適用性與互通性等問題,GSG 報告也呼籲應透過共通語言(common language)的建構,提升數據可比性與政策決策基礎。
▍SIC 洞察:擴大在地動能,厚植全球鏈結
SIC 永續影響力投資認為亞太地區在影響力經濟的加速過程中,展現了強大的跨域整合能力。然而,若要推進影響力經濟的在地深化與國際串聯,仍需強化以下幾點:
多元資金動能:鼓勵並串聯區域性影響力投資基金、家族辦公室及企業 ESG 資金,為新創事業提供從種子到成長各階段的支援,以創投模式投資社會創新。
培育影響力創業家:推動、擴大 impact readiness 培育計畫,提升新創在影響力估算與投資對接的能力。
連結國際標準:參照 ISSB、GIIN IRIS+、SDG Impact 等標準,協助跨境企業和資產管理人對接國際影響力衡量與報告框架,提高報導的透明度與全球可比性。
建立區域合作平台:持續促成國際天使投資人、創投夥伴及開發性金融機構參與區域專案的交流與投資,匯聚各方資源,以打造跨國界的影響力資本市場。
參考資料:
Global Steering Group for Impact Investment. (2024). Impact Economies: Tractions and Trends – Insights from 34 GSG National Partners. https://gsgii.org/reports/impact-economies-tractions-and-trends
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. (2023). Annual Impact Investor Survey 2023. https://thegiin.org/research/publication/impact-investor-survey-2023
Mercer. (2024). AI and the Future of Investment Decision-Making. https://www.mercer.com
Stanford HAI. (2024). AI Index Report 2024. https://aiindex.stanford.edu/repor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