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如何喚醒「上兆沉睡資本」與「信任協作」?
全球每年的 SDGs 資金缺口高達 1.5 兆美元,亞洲市場的步伐必須從被動的「ESG 合規」邁向主動的「影響力投資」。
甫落幕的 2025 年台灣影響力投資國際論壇明確點出:要達成資金規模化與生態系建構,我們需要的不是單打獨鬥,而是跨越部門的「協作共創」與「信任機制」。
▍從風險管理到意圖性:亞洲資本的轉型關鍵
在亞洲,影響力投資的推動多半採取「政策驅動」模式,不同於全球主流的「市場驅動」,兩者在策略上的根本差異在於「意圖性(Intentionality)」。如果我們的目標是超越表面的永續績效揭露,真正創造社會與環境的「增量性影響」,那麼資本就不能只停留在降低風險,而須具備明確的「社會目的」。
如何讓追求市場報酬的「金融資本」與追求社會效益的「慈善資本」攜手合作?答案就在--「催化機制」。
▍日本經驗:以政策創新與信任,解鎖「沉睡資本」
日本 GSG Impact 副主席 Masataka Uo 先生分享,日本首先從國家層面解決了「資金來源」的創新問題。透過集體倡議,日本於 2017 年立法啟動「休眠銀行帳戶」制度,將長達十年未動用的銀行帳戶資金,轉為提供風險資本的「日本社會創新及投資基金」。雖然初期遭遇政治阻力,僅能以補助形式發放,但五年後已逐步開放為對新創事業和影響力投資提供風險性投資。不僅解鎖了上兆日圓的「沉睡資本」,更為社會創新提供了極為關鍵的「風險緩衝」,讓影響力投資的成功可能性大幅提升 。
此外,Masataka Uo 先生也強調「慈善資金」的催化作用。並主張應共享「成果實證與數據」,而非僅限於經驗或想法。透過知識資本與金融資本的協作,才能建構出能自我加速的「無限循環」。
▍金融機構參與「自然資本市場」
將協作思維拉到實務場景,自然資本市場也是我們必須關注的焦點。
- 再生能源與減碳效益: 中信金控透過長期融資專案支持離岸風電,截至 2024 年底,主辦聯貸金額累計逾 4700 億新臺幣,預估可減少社會成本約新臺幣 165 億元,實踐了財務收益與減碳貢獻的雙重底線(Double Bottom Line)。 
- 藍色經濟創新:日本 Mizuho 集團作為日本資本市場的領先者,發行了日本首個企業藍色債券(Blue Bond),專門資助陸地型水產養殖(Land-based aquaculture),以減少海洋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,更透過股權投資支持將自然與科技融合的潛力新創。 
▍家族辦公室:有力的影響之手
將目光投向擁有巨大潛力的高淨值資本——家族辦公室,其轉型已從過去的「保值、增值」,邁向追求「使命驅動的資本」。因此,台灣的下一波行動應鎖定:
- 從財務資本到精神資本:家族辦公室管理的已不僅是財務資本,影響力投資能將社會資本、精神資本轉化為可衡量的效益。 
- 善用家族憲章:律師與顧問應推廣透過「家族憲章」或家族治理工具,將家族的成功價值觀與「永續傳承」的理念寫入,進而將資本轉化為具意圖性的影響力投資。 
- 區分標準與政策優化: 應儘快建立 ESG 投資與影響力投資的共同語言與區分標準 ,並期待政府能提供「方向與創造透明機制」,以信任為基礎,讓專業者更有彈性的引導高淨值資本投入影響力領域 。 
誠摯恭賀 2025 年台灣影響力投資論壇圓滿成功,同時祝賀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 (tiia) 正式加入 GSG 全球影響力投資特別工作小組(GSG Impact Special Taskforce),與全球逾 40 個國家共同推動影響力投資的進程!SIC 永續影響力投資也期待未來能持續與 tiia 攜手合作,整合台灣豐沛的人才、資本與創新能量,轉化為驅動亞洲的影響力資本。
#ImpactInvesting #GSGImpact #tiia #TaiwanImpactInvestingForum #TIIF
#SDGs #ESG #FamilyOffice #SocialInnovation #DoubleBottomLine #SICGlobal #Taiwan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