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屆台灣新創投資年會|台灣創業者的成長挑戰
今日(10/1),第三屆台灣新創投資年會於政大公企中心盛大登場,聚集來自創投、資本與創業圈的上百位先進前輩和專業夥伴。SIC 永續影響力投資很榮幸連續三年作為年會支持夥伴參與其中,今年由共同創辦人黃俊傑 Amos Huang 受邀分享,以「台灣創業者的成長挑戰」為題,深入剖析台灣新創在邁向國際時所面臨的五大結構性落差,並分享他從創業、擴張到投資的十五年實戰觀察與深刻反思。
▍從創業歷程,看見制度縫隙中的落差
作為兩度創業、歷經募資與跨境拓展的創業者,Amos 深知:在資源稀缺的創業環境中,創業者與投資人常活在兩個平行世界。也因此,2022 年,他與施凱文、林志垚共同創立 SIC 永續影響力投資,凝聚超過 150 位創業者與天使投資人,以「Founders Helping Founders」為核心理念,致力於搭建理解、資源與影響力的橋樑。
▍台灣新創的「雞與蛋」困境:五大成長落差
Amos 分享,無論是募資、營運或國際化,台灣新創難以長大的背後,存在五個常被忽略的認知落差:
🔹估值落差:新創團隊常以國際市場的估值思維自我評價,卻忽略本地資本環境與市場規模的限制;投資人則對過高估值感到遲疑,缺乏合理的退出路徑。
🔹人才落差:規模擴張與國際化需要中高階管理人才,然而多數新創難以吸引或留住具備全球視野與經驗的關鍵人選。
🔹市場落差:在地成功案例未必能直接複製至海外,文化、產品場景與使用習慣的差異往往成為進軍國際的關鍵阻礙。
🔹營運落差:投資人關注的是可複製的成長模式與商業化數據,而非僅是技術突破或媒體聲量。新創需具備數據驅動的營運思維,才能與資本對話。
🔹治理落差:許多新創仍停留在「創辦人中心」模式,缺乏健全的董事會與治理制度,將不利於吸引長期資本與共創夥伴。
▍SIC 模式:從陪跑到共創,投資不只是給錢
作為由創業者組成的天使社群,SIC 所打造的不是傳統投資邏輯,而是一種更理解、更貼近實戰的新創陪伴模式:
🔹創業者陪跑的投資人角色:逾八成的 SIC 成員具備創業經歷,能成為創辦團隊的策略顧問與推進者,從 PMF、市場進入策略到國際連結一路同行。
🔹聚焦 SDGs 六大永續領域:SIC 目前已從 450 多件案源中精選出 30 家新創,涵蓋智慧製造、精準健康、循環經濟等關鍵領域,投資兼顧財務回報與社會影響力。
🔹結合個人與組織的決策機制:透過「共識機制+專業審議」的雙軌流程,將天使投資的靈活性與組織決策的系統性相結合,提升效率與準確度。
🔹啟動新資本:2025 年,SIC 正式啟動「永續創業者一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」,聚焦「智慧製造」與「循環經濟」,加大對 Pre-A 前中期新創的投資火力,助力台灣企業迎戰 AI 與永續雙轉型。
▍從台灣走向全球:國際化的四大建議
Amos 也分享自身經驗與投後觀察,提出台灣新創走向國際的四個關鍵:
🔹人才在地化:無論是員工、合夥人或策略夥伴,當地市場由當地人來打。
🔹快速布局:機會視窗短暫,行動要快於資源。
🔹靈活退出:IPO 與 M&A 應並行思考,併購並非失敗,而是資本策略的一環。
🔹策略聯盟與 JV 合作:與企業或跨境夥伴共創,才能放大槓桿、進入新市場。
▍結語:打造創業 × 投資 × 影響力的正向循環
SIC 不僅是一個影響力投資平台,更希望扮演生態系「循環推動者」的角色——由創業者出資、陪伴、再支持下一代創業者,實現創新、創業、創造的正向循環。
在產業升級與國際資本加速匯聚的時代,我們深信:「創業是一場接力,不是獨跑。當創業者成為創業者的天使,才有機會真正改變世界的結構。」
誠摯感謝主辦人台灣新創投資社團創辦人 Vincent 林文欽 的邀請,以及所有協辦與籌備團隊的共創。未來,SIC 將持續在影響力投資與陪伴創業的道路上,與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並肩前行!
💬更多分享細節與完整簡報請見留言處文章連結
🔗 歡迎加入 SIC 永續影響力投資全球社群:https://sic-global.circle.so/sic-intro
📩 訂閱 SIC 電子報,掌握全球與亞洲的影響力投資動態:https://news.sicglobal.ne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