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「空間」不再只是物理場域,而是一項可以即時啟用、隨時退場的服務,關於工作與生活的想像,也正在重新被定義。9 月 11 日,SIC 走進台灣彈性時租空間品牌 Happ. 小樹屋,透過創辦人張雲淞 Aaron 的分享,從「空間即服務」(Space-as-a-Service)出發,深入了解 Happ. 如何從使用者出發,建立以系統驅動的空間創新體系。
▍空間即服務的新日常
Happ. 不是傳統會議室租借,也不是共享辦公室,而是透過自建平台與標準化流程,讓空間像 Uber 一樣即開即用。目前已在台灣打造 70+ 據點、350+ 空間,服務超過 15 萬名會員,年訪客突破 200 萬人次,市佔率領先同業十倍以上。
▍多元需求,單一解答
從遠距開會的創業者,到家庭親子活動、創作者拍攝,使用者的需求各異,但共通點都是:隨選即用、獨立隱私、無障礙預約。這讓空間不再只是固定場域,而是一種彈性資源。
▍設計與效率並重
Happ. 以「一致性」與「誠實」為品牌基礎,確保每個據點的動線、設備與資訊透明度一致;後台則透過 IoT 與 AI 監控,讓少量人力即可管理多據點,兼顧密度與品質。
▍空間再造與平台化
不只是租借,Happ. 也透過改造老屋、商辦與閒置場域,創造更高坪效與價值;並推動「場地版 Airbnb」平台,讓更多場地主也能參與,形成完整的供需生態。
▍未來空間想像
Happ. 正在實踐的不只是空間租用,而是一種平台化、標準化、共構化的未來空間模型。正如他們的願景所說:
「讓每一個空間,成就每一個使用者在當下的所求所需。」
📍完整版回顧將於 SIC 會員專屬平台 上架,想要了解更多大師講堂、Workshop 和參訪的精彩內容
→ 歡迎加入 SIC永續影響力投資全球社群:https://sic-global.circle.so/sic-intr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