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 POC 到 POB:台灣硬體新創的跨境實戰策略
台灣硬體新創的「最後一哩路」挑戰
全球科技浪潮加速演進,從 AI、ICT 到生命科學,產業巨頭急需高效、創新的解決方案。台灣雖憑藉半導體與硬體供應鏈優勢,在全球生態系中扮演關鍵角色,但對多數台灣硬體新創而言,最大的挑戰往往並非技術力,而是如何跨越從「Proof of Concept(POC)」到「Proof of Business(POB)」的「最後一哩路」。
2025 第十屆邁特創新加速計畫 Demo Day,便以這一核心挑戰為題,邀集來自台灣、日本、德國、加拿大的創投專家與企業代表,從深科技孵化、國際通路建構到大廠合作實務,全面解析硬體新創出海的關鍵策略。
▍Mighty Net 的雙軸國際佈局
邁特創新基地(MightyNet)執行長戴憶帆 Ray Tai 分享,作為陪伴新創走過商業化「最後一哩路」的孵化夥伴,Mighty Net 自 2016 年成立以來,已協助逾 150 組來自 13 國的新創團隊成功導入落地驗證(PoS),不僅促進團隊成長,也同步推動自身產線與技術進化。
其策略核心聚焦兩大方向:
發掘未來潛力客戶:聚焦智慧製造、智慧醫療、智慧物流等產業趨勢,搶先布局商業應用。
自身數位轉型:導入 AI 與數位化工具強化生產基地,成為新創技術的第一實驗場域。
在國際佈局上,則聚焦於兩大重點市場:
新加坡:作為東南亞法規與金融樞紐,是台灣新創邁向 ASEAN 與資本市場的理想入口。
日本:擁有深厚的學研能量與重視信任的商業文化,具深科技技術與台灣製造互補潛力。
▍國際對談洞察:從 POC 到 POB 的三道關鍵門檻
|跨文化信任|
Raymond(BD Manager, Kyoto University Innovation Capital)指出,許多日本深科技新創具備全球水準的技術,卻因語言與文化隔閡難以拓展海外。他強調,創業投資的核心是「信任與人脈」:
語言與文化橋樑缺失,再好的技術也難以說服海外市場。
科研出身的創辦人需補足商業策略視角,才能設計出具市場規模的商業模式。
|學會與大廠講「對的語言」|
邱殷樂 Wilson Khoo(AUMOVIO SE co-pace GmbH 合作與創投管理總監)長期駐點新加坡,觀察到台灣新創雖技術實力強,卻常在「商業敘事與對接」上失分。
不會說故事:無法清楚說明自身差異化與價值定位
對錯窗口:若僅對接一般採購窗口,無法打通大廠決策流程
Wilson 強調:「大廠只看對我們有什麼好處」,新創必須找到企業內部的推手(internal champion),學會用對的語言對接對的人,才有機會導入實際應用。
|解鎖 POB 前,先建立 POS 基礎|
戴憶帆執行長指出,POS(Proof of Service) 是連接 POC 與 POB 之間的關鍵點。
POS 的成功,來自服務部門的精準對接:新創需釐清對方是研發部門、採購部門或創新部門,各自 KPI 不同,驗證方式亦不同。
POB 的最終挑戰,在於預算決策權:Ray 分享與日本大廠合作的經驗,一年半的 POC 最終卡關於「誰的預算買單?」這一問題。新創若無合約準備(contract-ready)與 IP 保護機制,即使技術過關也難以簽下商業訂單。
▍台灣 × 加拿大:深科技產品化的國際互補策略
加拿大駐台辦事處副處長 Jordan Turley 表示,加拿大在 AI、網路安全、Fintech 與生命科學等領域研發實力雄厚,但在硬體製造與產品化上相對薄弱。因此,台加合作可從三個面向開展互補優勢:
Canada IP × Taiwan 製造:共同進行產品設計與商品化,加速技術落地。
北美市場試驗場:加拿大可作為美國市場的前哨基地,協助台灣新創驗證法規、打通合規流程。
CTA(Canadian Technology Accelerator)模式:提供新創國際 mentor 與生態導入資源,加速產品進入海外。
▍Meet Taipei:跨境成長的下一站
國際化(Go Global)是台灣硬體新創突破成長曲線的必經之路 。本次的深度對談與分享,為台灣新創提供了信任建立、語言轉譯、商業驗證的實戰指南。
無論您是尋求全球市場的硬體新創,或是期望找到頂尖 Deeptech 夥伴的投資人與生態系夥伴,都歡迎前往 Meet Taipei 攤位「CO2-03」,與邁特創新基地現場深入互動交流!
#MightyNet #邁特電子 #MeetTaipei #硬體新創 #AIoT #HardwareInnovation #StartupEcosystem #GlobalExpansion #Demoday







